黃錫木主編《使徒教父著作》
無地理sitephoto [ 條列 | 表格 | 整段 ] 序言 度量衡

上一章 下一章    查詢或移至: 說明

革利免一書

0:0 《革利免一書》可能是在新約之外最早期的一份文獻,為我們提供了西元第一世紀末、第二世紀初羅馬的信徒和教會一些寶貴的資料。此書(和《革利免二書》)的文本最早出現在5世紀的《亞歷山大抄本》中,排於新約書卷之後;這反映出埃及和敘利亞教會對該書的重視。此外,這文本也出現在西元12世紀一份敘利亞版本的新約,該版本明顯是譯自一份希臘文本的。這文獻也有以科普替文流傳,有兩份蒲草紙的抄本(分別為4和5世紀),但都是不完整的;拉丁文的版本大概是出於西元二世紀的。此書最完整的希臘版本,則見於1873年拜仁盧(P. Bryennios,1833-1914)發現的《赫若蘇里覓坦尼司抄本》(Codex Hierosolymitanus)。

根據優西比烏的記載(《教會歷史》4.23.11),早於西元150年左右,哥林多城主教狄尼修(Dionysius of Corinth)在寫給當時羅馬主教蘇提(Soter)的信中,提及革利免所寫的書信,並且指出,當時的哥林多教會在主日聚會中經常公開誦讀這信。優西比烏(《教會歷史》3.14)更記載此書在初期教會及當時廣被誦讀,有赫格西僕(Hegesippus,第二世紀猶太裔基督徒作家)為證。《坡旅甲致腓立比人書》中也曾引用此書,第2世紀里昂的主教愛任紐(Irenaeus)讚譽此書,並撮要了首章的內容(《反駁異端》3.3.3.)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在《教師》(Paedagogus)一書中,表明他知道《革利免一書》的存在(1.91.2),並且在他的《雜思錄》(Stromata)中多次引用此書。

《革利免一書》可能是當時最廣為人知的教父著作,且廣被引用,特別受東方說希臘語的作者所重視。本書的作者革利免有很高的知名度,甚受尊重和愛戴,以致以後有不少作品,都是冒他的名而寫的,如《革利免二書》,托革利免之名而寫(Pseudo-Clementine)的《講章》(Homilies)和《確認》(Recognitions),追溯他作為為主壯烈犧牲的殉道士。

此書在初期教會中廣泛使用,在很早時期已有多種的譯本流傳,這反映此書在教父時期的權威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因為此書對於那些針對異端的教會領袖(如赫格西僕和愛任紐)來說,十分管用;並且內中對教制和使徒統緒的看法,可用作支援後來以羅馬教會為首的中央主教制。

作者


本書卷首語只記載是羅馬教會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,書中也沒有說作者是誰,然而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抄本都以“革利免致哥林多的信”為標題,敘利亞文版本同樣以作者為革利免。為與亞歷山大的革利免(Clement of Alexandria,約西元150-211年)分別開來,一般稱他為羅馬的革利免(Clement of Rome,101年卒)。

根據優西比烏和愛任紐的見證,此書是當時羅馬主教革利免所寫。而耶柔米認為,革利免是自彼得之後,在羅馬的第四位主教(《論名人》15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更曾稱他為使徒革利免(《雜思錄》4.105.1),但有人質疑當時羅馬教會是否只有革利免一位主教;書中多次提及羅馬教會中眾多的長老而非單一管治的主教制(長老當時與主教可能是同義的,見44:1-6),因此這信可能是來自一群代表羅馬教會的長老,革利免是其中重要的一員。這信在內容和風格上均非常一致,明顯是出自一人的手筆,可能是革利免作為羅馬教會的書記,代表教會將這信函發出的。根據萊特富特(Lightfoot)的假說,革利免是凱撒的表親夫拉維(Flavius Clemens)家中的奴隸,或他曾作奴隸,后恢復自由身。萊特富特的假說主要是根據羅馬史學家戴奧(Dio Cassius)的記載,說“夫拉維”曾一度成為多米田(Domitian)的執政官,被指斥信奉無神主義而被處死。這裡所指的“無神主義”可能就是指基督教,因為很多羅馬人認為,羅馬人信奉了基督信仰後都背棄了傳統的希羅宗教,因此基督教被視為“無神主義”。然而,這猜測純粹是基於革利免與夫拉維在名字上有相似之處,此外,夫拉維因基督教信仰而受迫害,並無任何真憑實據。晚近學者傑法司(Jeffers)試圖根據考古學方法,證明革利免的教會座落於夫拉維的管轄地,並且推測革利免在王室中當奴隸時,可能擔任撰寫官方書信的工作,以致本書的文筆風格,與當時官方信函相似。更有認為本書60:4至61:2為那些掌權者的祝福禱告,能支持萊特富特的假說。作者若是居於官宦之家,就更能解釋他對掌權者的關注。

寫作日期及地點


毫無疑問,本書的寫作地點是羅馬。文中提及彼得和保羅已殉道(第5章),因此,此書必定寫於尼錄王(Nero)之後(西元54-68),信中亦提及羅馬教會受著種種不幸所困擾(1:1),以致未能及時回復哥林教會所提出的問題;這顯示他們可能受過逼迫。羅馬教會在多米田(西元81-96)和涅爾瓦(Nerva;西元96-98)的統治下,都受到迫害;根據優西比烏的記載,革利免是在多米田治內羅馬的主教,因此本書寫作日期可能是在西元81至100年間。按此,本書寫作時也正是使徒約翰在拔摩島上寫《啟示錄》的時候。然而有學者基於44:2,認為使徒所立的長老已死(44:2),有新一代的領袖承接他們的職份(44:3)。此外,信中提及哥林多的教會被稱為「古老」,又形容從羅馬派來的使者是「從年青時期到年老」,都是無可指摘的;這顯示寫成的時期可能更晚,最晚可至西元140年。不過,44:2可理解為一種普遍的原則(Welborn),即當那些被委派領袖中有人死去,這些人便要再選立一位填補其空缺,並不是指他們中間所發生的特定的情況。書中反映出教會中單一主教制尚未形成,因此,寫成日期最可能仍是在第一世紀末。


體裁及寫作目的
本書自稱為「忠告」(συμβουλή;58:2),與亞里士多德所言忠告或審議性言詞(deliberative discourse)相似。希臘忠告信件的目的,是要勸勉或遊說讀者在將來去作某些事,強調什麼是有益的,什麼是有害的。本書包含了勸導和警告的言詞(見如20:3;35:5;;58:1),指出什麼是有益的(19:2-21:2,35:1-2,38:6),是合理及正確的(63:1-2),是有害的(14:1-2)和危險的(41:4,47:7)。

此信是回應哥林多教會所出現的問題,但作者沒有透露他如何得知哥林多教會的情況,也沒有很具體地說明個中的問題,這與忠告這類文體的風格,是吻合的。哥林多教會中出現混亂,當中有些頑梗不化的人,因為嫉妒的緣故(4-5章),挑啟爭端(1:1)。教會中有些長老被革職(44:3-6;46:9;47:6),由較年青的領袖取代(3:3)。從羅馬教會領袖的角度去看,這形同造反,因為這些被革職的長老,是無可指摘的,而造反的年青領袖是破壞了教會的和諧和秩序,也損害了哥林多教會的名聲。此信教導哥林多教會如何重整教會中的秩序,建立和睦(63:4)。作者稱他所寫的,是一份“和平與和諧的訴求”(63:2)。作者使用的一些詞彙如“和諧”(ὁμονοία,在本書中出現了13次:9:4,20:3、10、11,21:1,30:3,34:7,49:5,50:5,60:4,61:1,63:2,65:1)和“紛爭”(στάσις,在此書中出現了9次:1:1,2:6,3:2,14:2,46:9,51:1,54:2,57:1,63:1),是當時在政治上的用語;正如一個城市的市民要友好地和睦相處,避免叛亂,他們亦當如此行。他們中間若有犯罪的,要悔改迴轉,並且順服(57.1-2),且要考慮接受自願流放,暫時離開教會(54.2)。此信由羅馬教會所派忠心的使者(63:3,65:1),帶到哥林多,希望能幫助他們重建教會內部合一和諧的關係。

內容概要


《革利免一書》的篇幅與《馬可福音》相若,然而,《馬可福音》分為16章,而本書則分為65章。首3章勾劃出作者所了解當時哥林多教會的情況,第4至39章針對信徒應有的基督徒品格,第40至61章針對哥林多教會中教制及秩序問題,第62至65章是全書的總結及對哥林多教會最後的勸勉。作者因自己身處的羅馬教會突然遭遇一連串的“災禍與打擊”(1:1),而未能及時對哥林多教會中間出現的“污穢和不潔的紛爭”作出實時的關注而表示歉意。這紛爭已損害了哥林多教會的清譽。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羅馬教會所面對的「災禍與打擊」是什麼。同樣,他亦沒有詳述哥林多教會中所出現的紛爭,然而,在3:1-4,作者指出,哥林多教會中紛爭的出現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嫉妒爭執,以致彼此你爭我奪,其中一些沒有顏面的年青人針對那些配受尊敬的教會長老。在44:6,作者表明這些長老原是無可指摘的,他們的職份不應被剝奪。作者指出哥林多教會過往曾有良好的聲譽,他們的信心、敬虔、樂意接待客旅、知識、不偏倚、服從上帝的命令和教會中的長者、在教導上忠心、謙卑、樂捐、和睦、聖靈的同在、熱心、忠誠、沒有紛爭;這些都與他們現在出現的境況成了強烈的對比(1:2-2:8)。保羅曾針對哥林多教會所出現分爭結黨的事,只是他們那時仍對權柄極為尊重,現在他們竟然推倒長老們的權柄(第47章)。第4至36章,革利免援引不同的例子,指斥他們中間悖逆的錯誤。在第4章作者引用舊約中的例子,說明因為嫉妒,該隱殺了亞伯、雅各要逃避他的兄長以掃、約瑟被賣為奴至埃及、大坍(民16:1,12,25-30)和米利暗背叛摩西,掃羅和非利士人嫉妒大衛等;在第5-6章作者以當時的保羅、彼得和其他殉道者為例,說明他們的死都是因為嫉妒的緣故。在第7-8章,作者勸喻那些犯錯的人要藉著聖靈悔改過來(參57章),第9至12章則勉勵他們要順服、忠心,並且好像亞伯拉罕、羅得、喇合一樣樂意接待客旅。作者強調樂意接待客旅,大概是因為,那些反叛的領袖拒絕接待其它教會的特使。他們需要謙卑(第13章)、拒絕嫉妒紛爭(第14章)、誠心的追求和睦(第15章),好像基督一樣謙卑(第16章)、又要效法以利亞和以利沙、以西結、稱為上帝的朋友的亞伯拉罕、約伯、摩西(第17章)和大衛(第18章),他們的順服和謙卑,成為每一年代人的榜樣。第19至20章,作者強調和睦的重要。上帝創造世界,天、地、地底下、大海、汪洋、季節、風,各有秩序;他建立和諧,這是造物主的心意。第21至28章以上帝無偏私、公義的審判(第21-23章)以及人最終的復活(第24-25章),勸勉讀者要以純一的心親近上帝,不要心懷二意(第23章),最後各人一言一行,都要向上帝交賬,因此我們當撇棄一切可恥的情慾,敬畏上帝(第28章)。革利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現象(第24章)和阿拉伯的鳳凰鳥五十年再生一次的傳說,說明復活的真實。由第29至36章,革利免勸讀者要以聖潔的心親近上帝,一方面藉著基督,因信稱義(32:4),另一方面要有善行的表現(33:7,34:4)。第37至39章以基督徒作為精兵的比喻,強調信徒要服從命令。第40章開始以上帝建立不同的秩序,叫人去遵守,使徒們就曾從主耶穌基督授命,將福音傳開,並且設立主教和執事(第42章),最終是要人將榮耀歸給上帝。那些違抗命令的,破壞教會秩序的,要知道這並非等閒的罪,背叛他們中間那些忠心的長老,是極其愚昧和危險的(第43-47章),他們要自卑,過公義的生活(第48章),並且以愛相待(第49-50章),作者再一次強調他們要謙卑悔改,接受這信中的規勸(第51:1-59:2),最後作者以一個禱告(59:3-613)及總括性言詞(第62-65章)作結。簡言之,作者指出哥林多教會中間出現了嫉妒紛爭,他們必須悔改,謙卑順服,過聖潔的生活。他們需要重建教會中上帝所訂下的秩序,是由使徒傳承下來的,因此要留心那些搗亂秩序的人,並要以愛相系,悔改順服。作者還為哥林多教會禱告,求主幫助他們。


上一章 下一章    查詢或移至: 說明

[ 條列 | 表格 | 整段 ] 語態 重新查詢 度量衡
黃錫木主編《使徒教父著作》


主編﹕黃錫木博士,原文審校﹕黃錫木博士﹑張略博士,編譯﹕陳寶嬋﹑彭惠敏﹑邱丹﹑王碧鷰
本畫面由信望愛資訊中心CBOL計畫產生,歡迎連結,無須申請。